党史学习
企业党建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
发布日期:2023-01-16 所属分类: 访问统计数量: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
来源:《旗帜》2022年第12期作者:沈传亮

党的二十大在我们党已经走过百年又踏上新的百年的起步阶段、走过新时代非凡十年又踏上新征程的开局阶段召开,意义十分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论述鲜明指出了“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路径。

“两个结合”的历史由来

提出“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珍贵启示,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标志,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在纷至沓来的各种外国主义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一直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胜利夺取全国政权,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表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命题。在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才成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系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首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发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提出“两个结合”,不仅指明了新时代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还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极大拓展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题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多次讲我们要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就是深深植根人民的坚定立场,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品格。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就有必要在清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搞清楚“中国具体实际”究竟是什么。中国具体实际既是一个恒定的概念也是一个变动的概念。说其恒定主要是指定义本身,说它变动不居主要是指内容的动态性。中国具体实际从长时段看,可以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可以近观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也可以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的风云激荡;从短一点的时期看,具体实际应该至少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期望等。这些都可以纳入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意到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以及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期望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随着实践变化而变化的。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判断,既要看到其中的不变,更要把握其中的变。就目前而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有关的各种问题。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一方面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一方面从问题导向出发,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问题作为实际的具体表现,不仅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理论创新的“助产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回应、回答、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问题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探究革命如何成功的过程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是在探究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的过程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如何推进国家强起来的过程中创立的。总之,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有效指导的理论,就不是什么好理论,更不是我们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理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世界范围看,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保持常青,主要就是因为能本土化,主要就是因为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有的国家“水土不服”,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本身有问题,而是没有形成由强有力的能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先进组织。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到中国后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主要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且有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组织的持续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马克思主义主张坚持人民立场、为绝大多数人求幸福谋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马克思主义主张做纯粹的道德高尚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马克思主义主张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下大同,马克思主义追求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这些在价值立场、人格追求、远大理想方面的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提供了畅通渠道,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中华文明丰厚滋养。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和实际工作力度可谓空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结合路径,即“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意味着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秉持既敬畏又科学的态度,决不能一丢了之、砸烂了之,而是应保持文化自信并进行深度挖掘,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畅通接口。

以“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的征程上,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风险和挑战。这就需要付出艰苦的理论创新创造,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新的理论指引。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立足推进中国强起来的目标任务,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要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走向强起来。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创新创造就要紧紧围绕党的使命任务展开,着眼于解决中国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目标完成任务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同时,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继续释放强大能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学好用好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指南。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引。


 
版权所有:淮安市热电集团有限公司
苏ICP备19025205号-1 技术支持:江苏冲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淮安市金融中心B5 18层 联系电话:0517-83755593